时间:2020-03-17浏览次数:5295
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英文名是 Animal models of optic nerve injury。目前,用于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 3 种:眼眶钝挫伤冲击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眼球钝挫伤冲击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和简易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视神经损伤系指视神经受到冲击伤后,视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的外伤性病变。
视神经损伤按照受伤原因分为车祸伤、坠落伤和打击伤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车祸伤。由于解剖结构和生理学特点,大部分视神经损伤是视神经管段的间接性损伤(约占 66%)。
锐器刺伤视神经引起的直接损伤以及视神经其他部位的直接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是闭合性脑外伤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 0.7%~5%,一般指额骨或颧骨受到撞击,外力通过颅骨传递至视神经管,引起视神经管变形或骨折,造成视神经损伤,引起的视力、视野障碍甚至无光感。
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是研究视神经病变机制及治疗策略的重要工具。以下详细阐述不同造模方法、相关机制通路、关键蛋白及临床研究进展:
1. 机械损伤模型
方法:通过钳夹、挤压或视神经横断直接损伤轴突。
机制通路:
Wallerian变性:轴突断裂后远端变性,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钙超载。
凋亡通路: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Caspase-3、Caspase-9)及Bcl-2家族(Bax↑/Bcl-2↓)。
炎症反应:小胶质细胞活化释放TNF-α、IL-1β。
关键蛋白:
促凋亡:Bax、Caspase-3;抗凋亡:Bcl-2、BDNF、CNTF。
炎症标记物:TNF-α、IL-6。
临床研究:
神经营养因子(如BDNF):临床试验中通过玻璃体注射或基因疗法递送。
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用于减轻钙超载导致的继发损伤。
2.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方法:升高眼内压(如前房灌注生理盐水)阻断视网膜血流,随后恢复血流。
机制通路:
氧化应激:再灌注时ROS(如超氧阴离子)大量生成,损伤线粒体。
炎症反应:NF-κB通路激活,上调COX-2、iNOS。
血管损伤:HIF-1α诱导VEGF表达,加重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关键蛋白:
氧化损伤:SOD、GPx;炎症:TNF-α、IL-1β;血管通透性:VEGF、ZO-1。
临床研究:
抗氧化剂(依达拉奉):临床试验用于急性青光眼神经保护。
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减少血管渗漏,改善视神经灌注。
3. 光化学损伤模型
方法:静脉注射光敏剂(如玫瑰红B)后眼底激光照射,诱导血管内皮损伤。
机制通路:
补体激活:C3a、C5a促进炎症细胞浸润。
凝血异常:纤维蛋白原沉积导致微血栓形成。
氧化损伤:光敏反应产生活性氧。
关键蛋白:
补体系统:C3、MAC(膜攻击复合物);凝血:纤维蛋白原、PAI-1。
临床研究:
补体抑制剂(Eculizumab):用于视神经炎患者减少炎症损伤。
抗凝治疗(肝素):预防血栓形成,改善缺血。
4. 基因工程模型
方法:转基因动物(如过表达SOD1突变体或OPTN基因突变)。
机制通路:
线粒体功能障碍:突变蛋白导致ROS积累,ATP合成减少。
蛋白聚集:如TDP-43异常沉积引发轴突运输障碍。
关键蛋白:
突变基因产物:SOD1、OPTN;自噬标记物:LC3-II、p62。
临床研究:
基因疗法(AAV载体递送正常基因):针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ND4基因治疗。
反义寡核苷酸(ASO):靶向突变mRNA降解(如用于SOD1-ALS相关视神经病变)。
5. 化学损伤模型(兴奋毒性)
方法:玻璃体注射NMDA或谷氨酸,过度激活谷氨酸受体。
机制通路:
兴奋毒性:NMDA受体激活导致钙内流,激活nNOS和PARP-1。
线粒体凋亡: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9/3。
关键蛋白:
谷氨酸受体:NR1、NR2B;凋亡相关:PARP-1、AIF。
临床研究: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临床试验用于青光眼神经保护。
PARP抑制剂(奥拉帕尼):减少DNA损伤导致的细胞死亡。
6. 自身免疫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EAON)
方法:免疫动物髓鞘蛋白(如MOG)诱导T细胞攻击视神经。
机制通路:
Th17细胞浸润:分泌IL-17、IL-22破坏血-神经屏障。
抗体介导损伤:抗MOG抗体激活补体。
关键蛋白:
炎症因子:IL-17、IFN-γ;髓鞘蛋白:MOG、PLP。
临床研究:
B细胞靶向治疗(利妥昔单抗):用于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
IL-6受体抗体(托珠单抗):抑制Th17分化。
模型选择与临床转化挑战
急性 vs 慢性损伤:机械/缺血模型适合急性干预研究,基因模型模拟慢性变性。
种属差异:啮齿类成本低,灵长类更接近人类视神经结构。
多模型联合:如青光眼研究中联合高眼压和基因修饰模型。
类器官与3D模型:干细胞衍生视网膜类器官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
不同模型通过模拟特定病理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未来需结合多组学技术(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深入解析分子网络,并推动跨模型验证以提高临床转化成功率。
需确认的信息
1. 模型种属(大鼠还是小鼠或是其他种属)
2. 动物体重有无要求,年龄有无要求
3. 雌雄有无要求
4. 模型构建具体方案
5. 取材要求(采血、取组织样本)
上一篇:白内障动物模型